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1/08/10回顾厂民兵武器装备管理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严格遵守武器装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硬、软件军事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在民兵配备武器的23年里,做到了武器装备无丢失、无锈蚀、无损坏、无霉烂变质的四无要求,在武器使用上未发生过人身伤害事故,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取得卓越的成绩。

    遵义卷烟厂民兵组织从1977年起配发武器,装备有12.7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9挺,56式半自动步枪20支,56式冲锋枪10支,54式手枪2支。

    1981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各地人民武装部退出军队序列,遵义军分区从整个遵义地区角度上重新调整民兵装备,遵义卷烟厂民兵保留了12.7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5挺,56式半自动步枪5支,54式手枪1支。高射机枪库最初设在老线制丝车间二楼,轻武器保管在与老线门卫相对的厂武装部办公室里,办公室安排有民兵24小时值班。

    1990年,在上级人武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下,遵义卷烟厂武装部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厂领导拨出专款在老线厂区大门左侧为武装部和消防科修建了一栋3层楼房,武装部独占3楼,新楼除设置武装部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民兵误乐室外,还有轻武器库一间(面积16平方米),重武器库一间(面积60平方米),重武器库内2挺高射机枪平架值班,3挺装箱保管。

    1997年,轻武器收归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次年,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又调走高射机枪3挺,2000年,剩下的两挺高射机枪也上交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至此,遵义卷烟厂民兵完满地结束了武器装备到厂管理的历史。

    民兵武器装备在厂管理期间,遵义卷烟厂武装部按上级人武部要求销毁过一批废损弹药。其中有演习用过期木柄手榴弹1箱,锈蚀56式步枪弹62发,手榴弹1枚。废损弹药本应交上级人民武装部处理,但上级人民武装部因战备工作紧张,委托遵义卷烟厂武装部自行销毁这批废损弹药。

    演习用木柄手榴弹是1986年领出(领出时就已超过了使用年限),本想在那年厂庆庆典上作呜炮助兴使用,但从安全角度上考虑,厂庆庆典取消了鸣炮这项内容。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就被存放在武器库中,到2000年检查时绝大多数拉火管都无法拉响了。经拆卸一枚观察,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的弹体是多层纸紧密卷制而成,表层涂有一层腊,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浸泡销毁无效。弹体内是黑色火药,不能采用引爆销毁的方式。焚烧销毁办法也不安全,最先起爆的手榴弹会将其它手榴弹向四周掀射出去,危及人身安全。经反复研讨权衡,最后决定采用拆解销毁方式,安全地处理了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

    锈蚀56式步枪弹是市武装部作为计划外弹药交我厂民兵在实弹射击中选用后剩下的,对这批锈蚀弹药采取了拆卸分解,分部位销毁的办法。手榴弹采用了深水引爆销毁。

    在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严密组织下,无隐患、无污染、无遗留问题、安全、彻底地完成了这批废弃弹药的销毁任务。

    在长达23年的武器装备管理中,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以武器装备的安全管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民兵武器弹药管理 “十个必须”和“十个不准”做好武器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每两周擦拭武器一次,坚持每天24小时不离人的库房值班,坚持武器弹药进出库的登记,坚守民兵执勤、训练时的用枪纪律,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武器装备管理的规定,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武器装备管理中的隐患。每次民兵实弹射击之前,武装部要组织相关人员勘察靶场,划定警戒范围,制定靶场纪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案,确保武器使用的安全。

    遵义卷烟厂武装部在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军事机关的肯定,武装部曾22次被上级军事机关评为先进单位,2次评为“民兵武器管理先进单位”,1次评为“民兵武器管理无事故活动中成绩显著单位”。遵义卷烟厂民兵武器装备管理以优异的成绩载入我厂武装工作的光荣史册。    (郭安顺)

  • 2021/08/01危难时刻尽显军人本色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牵动着遵义卷烟厂广大干部职工的心,我厂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全厂职工力量,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捐款人数最多,捐款金额最大的一次救灾募捐活动,在这场募捐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事迹。

    尤为感动的是,我厂安保科经警队的一名临时工向灾区捐了1000元,这名员工就是22岁的退伍军人——艾毅。在5月13日的募捐活动中,下夜班后正在电视机前关注地震灾情的他在得到捐款通知后就立即从家中赶到了捐款现场,由于当时身上没有带足够多的现金,需要到银行去取,他就向收款人坚定地说到:“请先把我的名字写上,我要捐1000!”。在场的人个个为之而惊讶,因为大家都知道艾毅的月工资不足800元。随后,艾毅便急匆匆地赶往银行取钱,当他把取出的这1000元捐款交到收款人手里时,在场的每一名员工无不深深被他这一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上了较高金额的捐款。

    见到艾毅,正逢他所在的经警队对他在这次捐款活动中的事迹进行表扬,从经警队队长邵光富口中得知,这次捐款,艾毅捐的1000元这一金额,对于一个参加工作不到两年而且收入不高的一名临时工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了,充分表现出了他个人的优良品德和尽显了一名退伍军人的本色,自己和同事们都深受感动。

    谈起当天的举动,外表斯文的艾毅腼腆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在交谈中得知,艾毅退伍前的所在部队是四川南充武警8741部队,这次救援行动率先进入汶川震中地区的部队中就有他们的部队。据他说,他以前所在部队的一名老排长已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说正在汶川进行着艰难的抢险救援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感叹到如果自己还在部队就好了,他一定会到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现在到不了现场,只有通过捐款这样的方式向灾区群众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了,曾经在部队参加过重庆北碚区森林火灾救援工作的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一瓶矿泉水在三天三夜的救援工作时挽救过他的生命,他希望他捐的这1000元可以买1000瓶矿泉水,也能挽救回1000个人的生命。(乐天)

  • 2021/07/19养猪往事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2006年的7月,银江公司与鸭溪镇乐理村一生猪饲养场订购了一批小猪崽。因为没有专门运输猪崽的货车,只得勉强用单位那辆唯一的货车“双排座”去拉运。和以往买猪一样,饲养员都要亲自去挑选。当时天气太过炎热,所以决定等饲养员把当天的饲养工作完成后,傍晚时分再出发。

    从牛蹄到农场的公路正在铺设施工,我们只好绕走更加险峻,盘旋于巷口水库之上的悬崖路,这条路是当时通向农场的唯一之路。整条路路面坑洼不平,只能加倍小心,慢慢行驶。到了目的地后,经过细致称量,40头小猪崽装上了车厢。

    担心车厢太过密闭,温度高通气差,饲养员牵来一节水管,准备给车厢喷洒点水降低一点气温,当他走到后车厢时,突然向我们说:“要不得,温度太高了,太闷了,这里面像蒸笼一样,你看这些猪都在大口呼气,要赶快开走才行。”

    我们立刻找了块木板将后车厢栏上,车厢门就这样敞开着,担心车子在颠簸崎岖的道路上行驶,猪崽会跳出栏板,正在犯难,饲养员对我们说:“你们上车,等我坐后面车厢,看着这些小猪崽”。

    “车厢内没有座位,一会上坡转弯时,一定要站稳,一定要当心”,我向饲养员叮嘱了之后,也上了车。就这样车子一刻不停,小心翼翼的开到了农场。农场几名员工已经在饲养场门口等着了。驾驶员停住车子,准备取下车厢栏板时,突然有一个白色人影从车厢中跳出来,一边不停喘气。我们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饲养员。原来在回来的路上车子一路卷起的灰尘淹没了他,把他“装扮”成了现在这副样子。看着此情此景,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他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边走到车厢边,将小猪崽一只一只抱下车……此刻,他笑得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质朴。

    和他一起笑着,抱着猪崽,大家不由得回想起2005年9月,那时候,饲养场刚于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公司分三批从绥阳、虾子、深溪等地陆续购进400多头猪崽。由于没有饲养管理经验,从虾子购进的那批猪饲养不到十天就发烧,厌食,皮肤潮红,后肢无力,有少数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心力衰竭儿死亡。

    面对这种情形,公司这些从车间出身的人一个头两个大,情急之下请来了市畜牧局专家,诊断是附红体细胞病,这种病传染快,严重可造成猪崽死亡,但不属疫情,有药物可治疗。要求我们将这批猪立刻隔离到观察区。隔离后对其逐个测量体温,并进行肌肉注射药剂。很自然,这些繁重的工作只有落实到饲养员身上。隔离的猪崽有80多头,每头每天三次针剂注射,一次两种药剂,分别单独注射,也就是每头猪每天要打6针,80头也就是480针。饲养员不是专业兽医,技术动作不够娴熟,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最佳注射部位,每次打针都前他们都要全副武装,戴上口罩,穿起蓝大褂,一个负责去揪住猪崽的耳朵,将其抱起,另一个再进行注射。打完一头换一颗针头,非常费力。经过第一天的三次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治病就要断根,第二天还得到接着按照专家的处方进行治疗,到第三天,它们的身体基本恢复,精神更加旺盛了,挣扎得也更厉害了。两天来大家都累得精疲力竭,手臂实在酸痛难耐,已经很难控制住它们。在为一头猪崽打针时,慌忙中,针一下扎到了这个饲养员手上。“哎哟,流血了,会不会有事?不会我也遭传染咯?看来一会还得给我来一针”……他的抱怨忽然间转变成了笑容,大家也都笑了,都笑得那样开心,那样可爱,那样的会心。    (罗锐峰)

  • 2021/06/25和谐大家园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2008年,遵义卷烟厂迎来了30岁的生日。为了表达对它的祝福,二车间准备了两个文艺节目以示庆贺。一是《健身操》表演,一是《和谐大家园》的民族舞蹈。

    演出队伍的成员皆是从二车间各个岗位上选调出来的,有的还同时参加了两个文艺节目的演出。为了支持这次文艺节目的演出,车间领导、各班班长统筹安排岗位人员,解决了演出人员不能工作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和谐大家园》体现的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要跳得欢快、热闹。我们舞蹈队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的舞蹈以彩带舞为主,体现动舞;女生的舞蹈以跪舞为主,体现静舞。这样动静结合,总体上以男生的彩带舞为主。

    排练节目的第一个星期完全脱产到舞蹈教室向老师学习,后来都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来排练,所以队员们在第一个星期内都拼命地记动作。每个人都是对方的老师,每个人又都是对方的学生。带队的二车间党支部书记万进有一定舞蹈底子,于是她也认真地跟我们一起排演舞蹈,用她的话说就是“多一个人记得,总是好的。”我们排练舞蹈分三步走,首先由老师教,再由学得快的同事教,最后由自己对着舞蹈教室的大型玻璃练习、纠正自己的动作。我们队员大多数是没有跳过舞蹈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不一致、节拍跟不上,这些都阻碍我们舞蹈进度的问题。比如说,音乐一响,女生就要从舞台的后方跑到前方去做几组动作亮相,大家跟不上节奏,不是跑得快了,就是跑得慢了,不是你的胳膊打着我了,就是你的脚踩着我了,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万书记召集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所在。原来这支舞蹈的伴奏音乐过门太长,有2个八拍,大家节奏感不一样,就出现了你推我赶的状况了。我们两边分别选出乐感强的徐春艳、张起带队,小声喊着节拍进行排练,果然步调一致了,非常整齐。我们的手要一齐由下向上挽几次花,手不整齐就容易伤人,尤其女生手上还留着长指甲,一不小心,手臂上就多了几道红印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想办法,第一,留长指甲的女生一律剪掉,第二,每人的手臂轻微地挨在一起,一起上下舞动。这样,手臂舞蹈也能舞好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后面的舞蹈问题都这么商量着解决了。

    舞蹈队每天的排练下来,全身酸痛。男生手是最酸的,女生腿是最酸的。相对地,男生手腕是最苦的,女生膝盖是最苦的。两条彩带没有几两重,可是要长时间地有节奏地舞动好它,而且要有飘逸灵动的感觉,有欢腾热闹气氛,就得下苦功。女生的跪舞很简单,可是必须找准节奏,整齐地边跪边舞,而且跪了就不能随便地调整跪姿,不然会破坏整体静舞的效果。所以女生们为了一跪成舞,一遍又一遍地苦练,即使膝盖跪青、脱皮了,也都强忍。

    舞蹈队中同时参加两个文艺节目的队员是最苦、最累的。其中李友生等因为工作岗位实在差人,必须一边工作,一边抽时间排练。他是个充满文艺细胞的人,年轻、富有朝气,全权负责了《健身操》的编导、教练和音乐师。高强度的工作、高负荷的排练,他没有一字半句的抱怨和哀叹,始终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韩麟也同时参加了《健身操》和《和谐大家园》的演出,排练中他不慎把脚扭伤了,高高地肿起来,但他依然谈笑风生地把两个节目排练好,直到完美地演出。

    经过短短的一个月的排练,我们舞蹈队终于在厂庆的舞台上精彩地表演了这两个文艺节目,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我们队员的脸上洋溢着快乐、满足的笑容。    (吴鸣雁

  • 2021/06/01茅草铺的昨天和今天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说起遵义市的茅草铺,遵义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说我厂老厂区在茅草铺,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八十年代初,遵义柴油机厂和原南白烟厂、遵义外贸茶厂合并成立为遵义卷烟厂时,茅草铺厂区是主要生产基地。

    那时,乘坐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从火车站绕道医学院才能到达茅草铺。一条窄窄的崎岖街道,两边座落着摇摇欲坠的破矮茅草房。路是石子路,晴天一脸灰,雨天两脚泥。如遇下大雨,整个茅草铺就会淹成汪洋大海……经过右边的汽车修理厂,左边的拖拉机厂,再往前走就到达上班的目的地了。

    当时我在茅草铺工作、生活了整十年。记得我们孩子正在上小学,由于茅草铺地段没有学校,只得把孩子送到市区去上学,路途远,交通又不便,孩子又小,没办法,我们只好每天接送。当时真是苦死我了,丈夫在厂里当车间主任,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加点,根本无暇顾及家里,所以里里外外全靠我一人操持。我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往往是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了那头,整天累得我是筋疲力尽。好在我终于坚强地挺过来了……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遵义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茅草铺进行改造。1986年,遵义市经过招商引资,来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等地的商贩们纷纷涌向茅草铺做起了生意,在这里实现着他们的梦想。

    如今,走进茅草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场面。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琳琅满目的商店、宾馆、酒楼,以及医院、学校云集在此。遵义市最大的客车站,中心血站,市区公共汽车的起、终点站也在茅草铺落脚。左边通往新建的南京路和广州路,前边连接崇遵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得茅草铺成为我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茅草铺老厂区继续为我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上班下班,我们走在茅草铺的大街上,低矮的茅草房和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早已由高楼大厦和平坦的水泥马路替代,在老厂区工作也没有了那种好像生活在乡下一样的感觉。

    看着眼前茅草铺的变化以及我厂的变化,我由衷我们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引,感激改革开放,感激遵义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感到自豪和甜蜜。时光证明,正因为有了遵烟人三十多年的奋斗努力,遵义卷烟厂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刘新衔

  • 2021/05/11难以忘却的岁月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20多个年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每当我看见高耸矗立的现代化厂房,走在洁净明亮的车间里,心里总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涌动的回忆会把我带入那一段艰难创业而又令人值得回味的日子里。


    那是1987年的冬天。严冬时节里白雪皑皑、滴水成冰,人们大都喜欢猫窝在温暖的炉灶前,就着火炉的热意享受着温暖,唠嗑着不着边际的“闲言”,期盼和盘算着春节……就在这冰天雪地中,遵义卷烟厂“MK8筹建组”的工友们,却正面对着车间里一堆冰冷的设备一筹莫展,四周都是污蚀的油污,空气中充斥着阵阵变质的异味,伴着寒气侵袭着他们的身体。对于那一台台肢体不全、破旧不堪的洋设备,除了知道其出生地与我们不同外,其它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一片空白。一向有信心有干劲的遵烟工人此时却不知从何向它们下手,要谈调试驾驭近乎天方夜谈。此刻大家的心情就像这个季节,冷冷的沉到了底,怎么办?

    八十年代的中国卷烟工业经营,是生产规模决定市场的格局,谁拥有多少嘴烟的生产能力,谁就可拥有多少市场。卷烟企业的管理者们无不为之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努力奋斗。但是,当时的中国嘴烟设备生产刚刚起步,根本无法为崛起的中国嘴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因此,不管是谁获得国外淘汰机型进行嘴烟生产都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企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不容有太多的时间去多想,一群生猛的小伙子接受了领导的重托,怀揣着职工的期盼,就这样站在一堆洋设备面前……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只是接触过初级卷烟操作,哪里见过如此“先进”,却又面目全非的机器设备,但大家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工作就从原始清洗机件着手,技术活从手工比对比找工装位,盘车点动一点一点对,还不忘常常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改进。但所谓改进,大部份也是因为搞不懂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凭自己理解进行操作,却大都是闹了笑话又走回头路。

    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中我们一路前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不断的经历着失败和痛苦。大年三十那天,人们都带着新春的喜悦回家了,而这一群人却还在冰窑似的车间里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不知不觉中,时间步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世上事物竞有这般巧合,在经受了千般的考验万般的艰辛后,设备组装、调试工作居然如春天那样有了新的起色。第一台MK8卷接机就是在一个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吐出了梨花般的支支嘴烟,这来之不易的成功,让被枯燥不已的工作消磨得疲惫不堪的同事们心花怒放。

    那是1987年的4月26日,对我们MK8线乃至整个遵义烟厂都是个里程碑的日子,因为在后来的岁月里,遵烟厂的“银杉”嘴烟在MK8生产线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糙到精,与甲烟生产线上的产品齐头并进,以迅猛发展态势占据大西南的半壁河山。

    在记住这个日子的同时,我也一并记住了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正因为有他们不图名,不求利的奋斗精神,用“拼”字铸就了辉煌篇章,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演绎出遵烟在那个年代的奇迹。20多年过去了,一路风雨兼程,历经磨难的每位伙伴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依然那么深刻。他们是赵平、朱吉、张黔岳、魏春生、赵洪波、李伟、兰良域、陈坚等。

    以此回忆,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 (欧安明)

  • 2021/04/26“八零后”的筑梦之旅

    王维洪   (遵义卷烟厂)



    王永峰,男,1983年出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程师。2010年进入遵义卷烟厂,担任二车间设备员,现任二车间副主任。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2008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王永峰进入贵州航天精工就职,不久便晋升为信息中心主任。可是,为了能从事机械专业相关的工作,他毅然离开贵州航天精工,“固执”地来到贵州中烟遵义卷烟厂担任一名普通的设备管理员。

    在遵义卷烟厂工作期间,王永峰参与的“烟枪拦条和电烙铁改进”等7篇论文陆续发表,“烟枪吸尘罩改造”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申请以及“CH小包透明线制动装置改造”等QC项目获奖,这些都大大地鼓舞了他。

    “很庆幸当初选择了遵义卷烟厂,让自己能在喜欢的机械设备专业上得到继续深造,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是王永峰来到遵义卷烟厂工作后的切身感受。

    在“PROTOS上胶辊改造”项目期间,王永峰常常在下班后,依然守候在设备旁,不断拆卸、不断安装上胶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认真观察上胶辊的运行规律和状况,然后返回办公室,针对观察到的情况,查阅参考资料、绘制零件图纸、撰写改进方案。常常因忙碌而忘记吃饭,因熬夜而两眼通红。这个项目成功将车间上胶辊的使用寿命从半个月延长到半年,一年就为车间节约近20万元。

    信息管理并不是王永峰的专业,最初只是他的一项爱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遵义卷烟厂多个网络系统的都在他手里创建,并逐渐成为维护者和管理者。而这一切源自于一份热爱。

    2011年初,王永峰在遵义卷烟厂一车间实习时,他看到车间工艺员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抄写设备上的烟丝温湿度指标,计算各种温湿度平均参数。那时,他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一个数据导出系统,用电脑自动统计各种烟丝温湿度指标。

    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的信息人生。

    凭借他的“钻”劲,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成功为一车间开发了“关键指标实时监控数据导出系统”。该系统时时刻刻都能自行统计、运算出各项烟丝关键指标,大大提高了该车间烟丝数据的统计速度、精度和效率。

    “王永峰是一个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超强的人,他能把所有的数据统计、数据整理工作都用软件来代替或辅助处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高手。”这是同事饶舜对他的评价。

    工作至今,王永峰已先后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了《遵义卷烟厂学分管理系统》等九项管理系统,其中难度最大、数据最多的系统当数《卷烟机图册软件(单机版)》系统,该系统涉及762张专业图纸,22488项配件。

    “以前,我们常常需要花大量时间来寻找配件,短则七八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现在运用《车间配件管理系统(在线版)》后,只要在该系统内输入配件编号,几秒钟就能找到它们的位置以及出入库和库存情况。”二车间副主任工程师程卫对该系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王永锋办公室,年轻人很多,与其说他们是王永峰的同事,不如说他们是王永峰培养的新人,带领的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辅导学徒,更多的是教会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这是王永峰对“师带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王永峰是一个好老师,除了知识传授外,他更注重对我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如何在‘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站上检索查阅专业知识,如何通过电子书籍提高自学能力。”该车间职工罗仕欢说。

    近年来,王永峰多次参与了国家局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题库《PASSIM实操题库开发(初中高级)》等培训教材的编写。教材编写中,王永峰发现人工组卷存在知识点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试题难度和知识点组合表来组卷,但是此时距离教材结题时间只有两天。

    “利用两天时间来完成一个周的试题组合内容,几乎不可能完成。”教材编写小组的同事对此提出担忧。

    “困难再大我都要尽力尝试一下。”王永峰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那两日,他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对教材涉及的300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编写《试题知识点组合表》和《试题难度组合表》,最后根据两张组合表科学组合出新的30套试卷,使试卷的难度和知识点更加合理均衡。

    如今,王永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他依旧用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孜孜以求的学习信念,撰写着一篇篇论文,开发着一个个系统,培养着一名名新人。他相信,有了知识和信念,心中的梦想之花就一定能尽情绽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