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1/04/05创新勇者

    林    杰   (技术中心)



    惠建权,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单县人,高级工程师。1991年进入贵阳卷烟厂,先后从事卷烟卷制生产、烟叶技术、卷烟配方设计研究工作。长期负责卷烟维护工作,主持研发了“贵烟·国酒香”系列品类等二十余款卷烟产品。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现任)委员。2016年,获“烟草行业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惠建权,从事卷烟配方研究工作达21年,开发、维护过的卷烟品牌达到二十多个,几乎覆盖了贵州中烟目前在产的所有品牌,可以说是贵州中烟绝对的“专家”,而以他每年主持30次以上的卷烟中试来看,更称得上是绝对的“劳模”。

    接受采访时,他刚参加完授牌仪式回来。6月10日,经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亲自授牌,以他名字命名的“惠建权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贵州烟草行业中唯一的专家型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贵州省自1991年开始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的首批专家型劳模创新工作室。

    而当坐下来,准备和这位“专家劳模”聊起获奖感受时,他却摆摆手不愿多谈。直到聊起他二十多年的研发创新经历时,他才打开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的创新之路。


    新起点


    1994年,惠建权进入技术中心,首次参与卷烟配方研究工作。虽然他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习的是相关专业,但和毕业后3年间他先后从事的卷制机操作、烟叶分级和生产管理工作相比,这无疑是他在创新路上的新起点。

    这个工作不简单,卷烟配方研究作为卷烟技术研发中的核心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之高。配方中包含烟叶、香精香料、材料等多项成分,在设计时要考虑感官风格、烟气指标、加工工艺等多项参数,甚至还要考虑成本、储量等综合因素。原来参与设计的一般都是由十多年经验的老同事担任,对惠建权这么年轻的配方研究者来说,的确是压力巨大的挑战。

    “刚开始参与设计时有些吃力,但更多是兴奋,是敢于争先的精神。”面对高难度的挑战,面对全新的领域,他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鼓足了干劲。

    “我还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向老专家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学习计划也是创新的关键,学习是提高知识储备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实践。设计是纸面上的东西,只有迅速实践并反馈之,才能了解到最直观的感受,积累出最重要的经验。”他在配方、加香、材料、工艺上反复做了大量实验。

    好的计划和加倍的努力,以及大量的实践,使他顺利地熟悉了设计研究工作,真正走上了创新之路。而在车间、原料部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的设计丰富了工艺、原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打开了更多思路。

    很快,创新就结出了硕果。1997年他参与设计的高档卷烟——“精品黄果树”就获得了贵州省优秀新产品奖。而后在2003年,他参与设计的黄果树(佳品)牌卷烟产品又再次获得“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这两个省级奖项的评选都极为苛刻,要求在设计、制造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拥有核心技术自主产权,且必须获得市场认可。那一年,他不仅荣列获得表彰的5人之中,还是其中最年轻的设计者。

    为了更好、更直观地掌握配方设计的情况,他还练就了“绝学”——卷烟评吸技能。经过二十年艰苦、枯燥的苦练,几近评吸了近10万支烟的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感官评吸考试,连续被聘为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现任)委员。


    新征程


    2008年,技术中心按照公司要求,推行管理机制改革,启动了“品牌研发项目制”。时任贵州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白云峰亲自“点将”惠建权,要他担任品牌研发组的项目经理。

    与之前的卷制机机长岗位来说,这个管理岗位对惠建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研发和管理经验外,更需要融合团队的能力和创新管理的手段。

    “说实话,一开始有点退缩,搞技术习惯了单兵作战,一下要统揽全局觉得有点不适应。”期间,白总专门找他谈了几次话,体现了公司对研发的重视,他逐渐打消了顾虑。“有领导的关爱。我很幸运。”惠建权说道。2009年,时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的姜成康在贵州中烟调研时,到技术中心慰问研发人员,当时还亲自到惠建权的办公室与他亲切交谈。

    “我下定了决心,就是要发挥敢于担当的精神。”惠建权笑着说。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惠建权从自身学习抓起,然后按照学习型组织要求的愿景、结构,将品牌研发组“重组”成扁平化的、开放化的学习型组织。团队中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变成了工作中的“小伙伴”关系,全员学习、创新的能力大幅提高。

    第二把“火”是将研发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惠建权亲自带队,深入各级市场,与经销商、消费者“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交流,获取了大批来自第一线的经验,为他们维护产品提供了灵感。如他们在调研中收集到“贵烟(硬高遵)”品牌,消费者反映“太辣,太涩”的意见后,经过详细分析,仔细论证后,对这个老明星品牌大胆操刀,重新改善配方,突出烟草香的谐调满足感,让口感变为更为柔顺。改善配方后的硬高遵一下就“火”了,销量从2007年的1.1万箱,涨到2009年的1.7万箱,2010年更是接近2.4万箱,维护的三年间销量实现翻番。

    第三把“火”是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差异化。惠建权强调要在研发中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到知识产权为我所有。他率领的品牌研发组承担的《特征香薄片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成功转化应用特征香薄片技术到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贵烟”品牌彰显特色优势更为突出,充分贯彻了公司“彰显特色、自成体系、注重成效”的创新思路。他参与研发的《贵州优质烤烟中性香味物质的分析及提高中挡烤烟香味物质的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烟丝膨胀介质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的新型环保介质更是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

    实践证明“三把火”的卓越成效。磨合成功的品牌研发组发挥了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相继开发出“贵烟”(喜格5mg)、“贵烟”(喜格7mg)等多个优质产品。其中,“贵烟”(喜格)成功使贵烟减害降焦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填补了贵州卷烟低焦油现有品牌的空白。


    新跨越


     2011年,任职技术中心副总配方师刚满一年的惠建权,接到了研发“能感知”援酒入烟“贵烟”跨界新品类“国酒香”的重大任务。

    “国酒香”是当时“贵烟”品牌的“经典本香”“时尚新贵”两大系列之外的全新系列产品。而在烟草行业中,一个新品类的问世凝聚着企业数十年时间里将原料、配方、材料、工艺进行统筹组合和再创新的结果。可以说,开发新品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做到该系统的最优化。

    面对新品类的开发,惠建权首先是对新品类的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几个关键词,“跨界”“援酒入烟”“能感知”都是这一款显著特征,也是卷烟配方研发设计中的高难点。“跨界”是汽车行业中经常使用的理念,在烟草界提出“跨界”的概念,这是首创。“援酒入烟”指的是寻找到合适途径,将“贵烟”和国酒茅台融合在一起。而“能感知”既是最难得部分,也是最简单的部分,因为只要前面的两个难点做好了,产品自然就能实现差异化,也就能实现“能感知”。

    然后,惠建权组织由原品牌研发组扩编重组而成的产品一所成员们开展了头脑风暴,用“敢于攻坚的精神,跳出烟草做烟草”的思维,积极进行跳跃式的思考。“团队里的老大哥,有30年的配方研发经验的黄新民从原料角度提出了新品类的工艺研发方向;多年的合作伙伴,曾担任过品牌项目经理的黄正虹从香料角度提出了新品类的原料选择方向;品牌组的‘原班人马’,青年主力军杨盛刚从配方角度提出了新品类要具有个性需求的方向……”很快,系统工程就搭建好了框架,确认了最优化的方案。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很快,一项项难点被突破,一项项成果在收获。在历史储备上,他们提取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将酒对烟丝进行工艺处理的宝贵经验。在原料选择上,确认独有的烟叶原产地专属烟区,通过烟叶与茅台高粱基地实行轮作,使烟叶具有独特的本香。在生态环境上,他们将原料在茅台酒窖中窖藏调制,使烟叶的品质更加醇和。在加工工艺上,他们充分利用“贵烟专线”,实现对国酒香产品的“精细加工、精准配方”,充分保证“贵烟”(国酒香)卷烟产品的风格彰显和质量稳定。在配方上,他们实现了调香调味板块化,针对不同规格国酒香产品个性需求灵活设计,此外,还采用了针对国酒香产品研发的特征功能性薄片。围绕国酒香研发的各种胶囊技术、生物降焦等多项新技术和特色工艺成果也逐渐成型。

    随着研发的11个“贵烟”(国酒香)新品样进入评吸测试定型阶段,2012年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贵烟”品牌发展座谈会上,“贵烟·国酒香”终于横空出世,成为了“跨界第一香”,最具感知力的中试卷烟新品类。

    “可以说,国酒香品类研发的成功,代表着贵州中烟研发已经走上了新高度。”在总结新跨越时,惠建权这样说道。“贵烟”国酒香系列中的国酒香30、小国酒香、国酒香15等品牌陆续上市,“贵烟”品牌销量不断创下佳绩。毫无疑问,新的跨越得到了成功。

    聊完惠建权的创新之路,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惠建权身上“专家劳模”独有的精神,毫无疑问,他和他率领的学习型团队已具备了这种敢于争先、敢于担当、敢于攻坚的精神。

    时任贵州中烟总经理白云峰对他的这种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履责,殚精竭虑,尽力而为,同样是一种德。技术中心惠建权等同志获评为全省劳动模范,靠的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务实的作风、钉钉子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这样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累积起来,就会感染、感动、感化每一位同志,就会形成正能量。”

    是的,这种如“钉钉子”般的敢于争先、敢于担当、敢于攻坚的精神,不仅是技术中心搞好创新研发、发挥科技乘数效应的精神,也是贵州中烟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全面创新,持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的精气神。



  • 2021/03/01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杨强华     朱文华   (贵阳卷烟厂)



    吴国忠,男,1967年出生,贵州黄平县人,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贵阳卷烟厂后,先后任二车间工艺员、三车间质量主任、二车间党总支书记、一车间党总支书记;2010任贵阳卷烟厂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2015年任贵阳卷烟厂副厂长。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了而已”。

    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国有大型企业部门负责人。27年间,吴国忠先后荣获厂“优秀共产党员”、公司“先进工作者”、省国资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劳动模范……他的人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谈及当上劳模后的感想,48岁的吴国忠语气平淡无奇,因为他的心里没有什么比“把工作做好”更重要。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在吴国忠27年的职业生涯里,每一项成绩都是“拼”出来的。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省农机学校毕业后到烟厂卷包车间当上了学徒工。“我从农村来,能当上工人很满足,所以特别珍惜工作。”于是,他不断给自己“加码”,一有空就钻研技术,围着老师傅问这问那,有时候为了琢磨一个细节就在车间里“泡”通宵。“当年贵阳烟厂正在推行全员质量管理,我比较积极。”吴国忠主动参加竞赛表现突出,工作仅1年就被借调到一分厂技术科任工艺质量管理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人生彻底发生改变——工艺员、车间质量副主任、车间党总支书记、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每一个岗位,他都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每一次进步,他都视为起点,谦虚学习。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学历。

    “责任如山,做事要对得住单位对你的信任。”吴国忠“爬哪面坡唱哪首歌”,而且每一首都唱得悦耳动听。

    1996年,吴国忠任卷包车间质量副主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促进烟厂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他上任卷包车间党总支副书记伊始,就将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高素质高技能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业务能力过硬的质量管理者,吴国忠毫无保留的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家,为企业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在有些人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2008年,他调任制丝车间党总支书记后,在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上大胆尝试,提出“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干成事的平台,并主动承担厂工资绩效改革试点任务,对车间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重置”,打破了多年“大锅饭”的诟病,“点燃”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了车间生产,为厂里工资绩效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0年,他又调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这一年时值工厂异地技改搬迁到新厂区,面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的变化,职工对操作流程和方法还不熟悉,品牌参数需作大量测试,生产存在很大质量风险。为确保生产平稳运行,吴国忠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夜以继日写实,与产品设计部门积极沟通,进行大量的工艺测试,针对新厂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的实际,建立了新厂管理制度和防差错工作机制,实现了新厂平稳接用。

    2011年,工厂提出快速提升“做精产品”能力的要求,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管控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流程管理、工序管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细化了各管理层级的管控内容和方法,并主持编写了《工艺质量过程管控规范》,通过实施使过程管控能力显著提升。自公司2012年起实施工艺质量管理审核评价以来,贵阳卷烟厂连续三年获评价第一名。

    “劳模更应该珍惜荣誉,所作所为绝不能让‘劳模’这个光荣的称号蒙羞,也只有这样,才对得住组织的关怀和职工群众的信任。”吴国忠认为,产品是有文化内涵的,作为工艺质量管理者,目标不是拿个奖、评个名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坚持把产品做到更好。

    坚持,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而功名,考验的则是品性。吴国忠就是一个经得住历练、受得起考验的人。

    2015年7月,在通过上级的考察和职工的测评,经公示无异议后,他走上了分管工艺质量的副厂长岗位。“我就是烟厂的一名普通职工!组织上让我做什么,就想尽办法去做好。”在他看来,“副厂长”和“科长”的区别仅仅只是岗位的调整,没有太大变化。功名于他,风轻云淡。

    “要说变化,那变的就是眼界和思路。”走上厂领导岗位的吴国忠在谈到对未来工作谋划时,深感责任重大。“以前考虑的或许是具体的一些工作,现在岗位变了,思维也要跟上变化,任何事情必须站得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说到这里,他打了个比喻:以前自己就是手指,按照大脑传输的指令完成动作;现在成为大脑的一部分,得发出指令,而这个指令不能出错。“必须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服从集体、服从大局。”吴国忠说,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才是发展的根本。

    作为厂主要领导的副手之一,吴国忠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产品质量“灵魂”更加灵动,使“贵烟制造”管理品牌更加响亮。“必须坚持‘做精产品,和谐发展’主基调,要在工艺质量管理的精益化上下足功夫。”他认为,实现产品的设计思想,达到效益好、成本低的生产经营理想状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必须通过优化流程、精益管理、规范过程管控,让每一名职工都清楚知道每一个环节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平实无华也有大力量,因为真实,因为真诚。“和其他所有职工一样,我仅仅只是想把工作干好。”吴国忠不善言辞,但真情流露,他的这句话里,充满了对企业和事业的热爱,饱含着对同事的深情厚谊。他的人生因“贵烟”而舞,为“贵烟”而歌——因为懂得更为珍惜。


  • 2021/02/02《烟腔》背后四十年的烟草人生

    吴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部)


    黄国跃,男,1958年出生,广东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烟腔》,发表几十万字多种风格作品。1977年进入贵阳卷烟一厂,从制丝工、机修工,逐步成长为厂团委书记、宣传处处长、厂工会副主席,1988年创建《贵烟报》任主编;1993-1998年任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公司副总经理,1998-2001年任贵定卷烟厂副厂长,2002年任省烟草公司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工商分设任贵州中烟办公室负责人,2005-2010年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0-2016年任公司法律与改革部部长。

    入选理由:2015年底获“烟草行业‘六五’普法先进个人”



    一部《烟腔》,文如其人。正如白云峰总经理在该书序中写道的:“国跃先生的职业生涯是在烟草中度过的,近四十年,曾经不同的岗位,涉及烟草工作的方方面面,职业经历丰富……《烟腔》,源于生活,有本土腔,人情味。以中性的眼光看烟草、看社会、看世界,有辛辣的批判,也有哲学的思辨,文风秀丽清婉,诙谐中透着犀利,轻松幽默又引人沉思。在字里行间,文里话外都体现作者对生活、对职业的热爱,对烟草事业贡献的拳拳之心……”

    眼前这位主人翁——黄国跃,在烟草这片“江湖”上有着众多传说,是一位善于写故事、乐于讲故事,也愿意且有能力把故事讲好的烟草“老人”。“黄西牛”“黄老邪”等雅号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不胫相传。

    2010年,担任6年第一任办公室主任的黄国跃调任法律与改革部部长,这一年他52岁。他凭借多年烟草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极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游刃其间。当我们走近黄国跃亲历的那个时代,回忆贵州烟草辉煌灿烂与低回尴尬,不难发现他身上有一种敢担当、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实现了他的“一场人生,三部曲”的故事。且让我们一一品味和回忆这位烟草人的故事。


    善于学习,爱岗敬业


    黄国跃是一位个性强、能力也很强的老烟草人。长期大量阅读国内国际时政,书写慷慨杂文批判传统、针砭时弊,练就了他过硬的文字功底。任办公室主任那些年,一份份工作报告、汇报材料,都能体会到他准确的文字把控能力和适度表达的用心。他还是一位“游于艺”的普通人,羽毛球是他最爱的业余运动;喜欢旅行、行走于世界各地、国内国外,观当地人文是他的另一喜好。“我最大的个人爱好是爱这个企业,一部《烟腔》足矣表达。”是的,无论是干政工、管销售还是企业管理,黄国跃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执着——

    至今,还有一帮老烟草人依然忘不了,1986年在贵阳卷烟一厂举行的那场集体婚礼。那时,黄国跃二十几岁意气风发,代表厂团委亲自主持了50对职工新人的婚礼。作为新婚礼品,每对夫妇都领到一个搪瓷脸盆、一张床单和一堆洗漱用品,笑容写满了每一张脸……如今他们大多数已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

    至今,还有一帮营销战线的老兵记得,20世纪九十年代,“西牛王”作为贵阳卷烟厂品牌一度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而时任“西牛王”品牌经理的黄国跃因其业绩突出,身材又与犀牛十分巧合,同事和客户为了方便,亲切地把他称呼为“黄西牛”……

    至今,还有很多人对2005年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挂牌仪式记忆犹新。为了请到当年春晚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千手观音”邰丽华一行来到挂牌仪式现场,负责筹备工作的黄国跃,费尽周折,通过省残联、中国残疾人协会终于与“千手观音”剧组联系上。他将企业价值观与她们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结合起来,与这帮年轻人真诚交心、谈心,增进感情。精彩的演出感动了所有来参加挂牌仪式的全国嘉宾,贵州烟草也因此在全行业名声大噪。


    勇于担当,直面困难


    2006年某个周一的早上,黄果树酒店大楼(当时贵州中烟机关所在地)一楼大厅的边边角角,黑压压地坐着、躺着上百名因某厂关停上访者,楼道的空气中充斥着被褥、饭食、脚丫混杂的气味,以及对原安置不满的语言,上班的职工只能侧身挤进电梯间。兼维稳办主任的黄国跃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同几位同事在现场一边做着耐心疏导工作,一边商讨着预案。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直至缓解矛盾、上访人员撤离。

    在贵州中烟改革转型初期,部分工厂关停并转,这样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员工对改革举措不满,举着牌子引来媒体关注;有的复退军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聚众上访;有的员工对某项处罚表示不公,提出申诉……一旦涉及到利益之类的敏感问题,在政策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于是为了合理与不合理的诉求,经常会有很多群体和个人到公司、省委省政府上访,维稳工作任务艰巨。

    每次遇到这种情景,黄国跃总是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不躲让、不回避、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和问题实质,协助公司领导,既富有爱心又坚持原则,及时化解上访者的极端情绪,赢取时间,争取回旋余地,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法律是冷冰冰的,执事者却应当柔性卓然。”黄国跃对于自己法改部部长的职责定位更透着一些温暖的意味。2011年,为了保证企业经济利益持续提升,没能纳入技改的兴义卷烟厂,将从生产点转型为辅助部门,几百名职工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满腹疑虑。宣布转型工作正式开展的那一天,厂里几个会场都坐满了人,黄国跃面对情绪失控的职工,喷着火一般的眼睛,他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心理开路,心情架桥,清楚讲述政策条规,以及政策给个人发展带来怎样的前景等等。职工们的情绪一点点冷静下来,逐步达成共识和交融,赢得了职工的信任,为企业转型、兴义烟叶储运站成立打牢了基础。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局的充分肯定,还作为工作经验在全国法规工作会上进行交流。

    2012年,搁置了16年的原贵州汉高机械翻新有限公司资产清算、职工安置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此前,黄国跃带领部门工作人员与职工进行广泛谈话,开展思想引导、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奔走于国家局、省政府、省公司、贵阳市商务局等单位之间。有人说:“你都54岁了,何必去啃这块硬骨头呢?这个问题拖了8年了,再拖到你退休也不是什么问题”。可黄国跃认为事情终究要解决,拖得越长,国家损失越大。他还认真研究起关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和依据,拟定对应的方案,在公司办公会上陈述情况,争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汉高清算工作得到圆满解决。事后,黄国跃深有感触地说道:“任何不负责任的延宕,损失的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利益,还要支付更多的维稳费用,可是,再想想那些年轻人,他们错失了宝贵人生的梦想,那是用再多金钱也补不回来的。”

    黄国跃为企业谋利益、为职工办实事的案例还很多。2016年7月5日,十余名退休职工代表将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敢担当”的锦旗送到公司总经理白云峰面前,“我们感谢公司、感谢公司领导班子,你们领导为我们退休职工办了一件十多年都没有解决的大好事!……”白总当即表示:“此次职工住宅产权问题得以解决,得益于贵州中烟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贵阳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来之不易……你们还应该感谢法改部的同志,他们做了很多具体的落实工作”。

    事件发生的背景是这样的。1998年贵阳卷烟厂某房产公司法人违法入狱。房产公司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业,导致卖出的房屋无法办理产权证,几百户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事一拖就是18年。很多职工多次申办未果,有的人年轻盼到老,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被迫低价售出(无证房),甚至有几个老职工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房屋产权证,临终前还因无法将自己的合法遗产转给子孙后代而伤心。为此,这个群体也多次到公司上访。

    公司总经理白云峰得知此事后,亲自与市政府高层会谈获取政府支持。会议以后,黄国跃事必躬亲,带领同事竭尽全力,合理运用公司的贡献地位和影响力,与消防、土地、产权等政府有关部门多次交涉和磋商;深入职工小区,走进职工家中,了解具体情况……终于办妥了这件“横跨世纪”的积案。

    在下属眼里,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完全不像他这个年龄的思维和办事方式。2014年,公司在“六五”普法中启动了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宣讲培训。以往会请外界专家来讲解授课,黄国跃却认为宣传培训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于是,结合公司所属各单位实际情况,他精心选取不同的典型案例做好课件,亲自登台讲解。课前的充分准备,贴近企业和职工的选题,形式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讲授方式,深受职工喜爱,在行业也得到好评。这一年,他到各单位、厂、站共巡讲9场。

     “每一个案子官司背后都涉及了各种纠结的利益,唯有公正才是法律改革工作向前推进的致胜法宝。”这句话是黄国跃这些年依法办事的准则,讲与做,知与行,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在他调任法改部工作的6年间,在公司党组的领导下,法改部处理完成了公司多个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为职工挽回和减少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为此,法改部被国家局评为普法先进集体;黄国跃本人也被评为“烟草行业‘六五’普法先进个人”,也是他四十年烟草生涯仅有的、不推让的荣誉。


    善著文书,洞察世相  


    2014年,笔者有幸参与黄国跃《烟腔》一书的编制。还记得,他第一次将一份30万字的文稿拿给我时,非常令人吃惊。从一字一句的敲打,一篇篇章节布局,一页页收集整理,这位被“江湖人士”尊称为“黄老邪”的作者,以一种独特又倔强的风格,展现着五十年代出生的贵州烟草人的执着与自由、前卫与保守、率真与成熟。

    书中的文章涉猎很广,但其实每一篇都隐隐地透射出同样的气质。“国跃先生身形魁梧,浓眉大眼,性情耿介。貌似粗犷,其实内心细致……他是一位作家,敏感而富于幻想的作家,因此在其笔下,风景已打上他个人的烙印,已铺就他个体生命的色彩。”贵州省作协副主席李寂荡这样评价他。

    正如他自己说的,“人自为书”“每一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本无字的书”。可是,要想将这本“无字的书”转化成“有字的书”与读者在思想中分享共鸣,并不是容易的事。

    虽然,他的初衷也许并没有期待与更多读者的内心产生交流,但当每一次样稿打印成册,分明是他一次次深度反省或者说回归自己的内心,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就在我认为书稿很难成形的时候,仍然看到他在日志里一篇篇更新。再次重新整理打印出来时,他一口气又换下了9篇文章。

    他常常在侃侃而谈中颠覆自己,“一介平民百姓,断无任何可以遮人耳目的借口和光环可言”,这成为他著书得以坚持借口。他怀着深深的“忐忑”、描述自己不安的心“如芒刺在背”“如穿着思想的睡裤在大街上乱逛”。真可谓,人情练达,便是好文章呀!

     “文章何为贵?不在于词藻的华丽,不在于修辞的优美,也不在于逻辑的缜密,而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有感而发,真情流露,追随自己的灵魂,于无声处,水到渠成。”原贵州省烟草专卖局陈卫东局长在评价《烟腔》时如是说。

    记得莫言对写作有一番感悟:“写作就是一种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我们也可以从“黄老邪”的《烟腔》里,感受得到他对烟草这个特殊行业蕴藏的大抱负和深深的情怀。



  • 2021/01/06具有磁场的劳模

    彭    杨  (毕节卷烟厂)



    周诗华,男,1979年出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2002年进入毕节卷烟厂,先后担任机台操作工、工艺质量技术员、值班长、车间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驻厂质监站副站长、一车间主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现任二车间主任。2011年“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入选理由:2014年获“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



    “热忱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年轻人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完成职责,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句话用以勉励当代中国青年,同时也可以用以赞扬投入极大热情工作的人。毕节卷烟厂二车间主任周诗华就是这样一位倾注全部热情工作的人。


    青工的好榜样


    “应该说,周诗华是我们青年职工学习的典范。青年职工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毕节卷烟厂副厂长赵科文在一次车间青年职工座谈会上对周诗华如是评价。

    “勤奋好学”“喜欢钻研业务技能”,这是他刚参加工作给周围人留下的印象。周诗华曾也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提出了多个工序控制方法和合理化建议,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12月,周诗华接手负责车间的工艺质量管理和现场工艺技术研究工作,期间,曾参与工厂多项技术改造项目的方案论证以及多项降耗、降焦工程的测试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车间工艺质量管理流程和制度,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随着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周诗华于2005年开始担任值班长。

    2006年3月,通过竞聘考试,他被任命为制丝车间副主任。

    2010年初,由于工作需要,周诗华调任驻厂质监站副站长。在此期间,他主动参与了厂部滤棒切削试验、参与并主持卷烟重量与吸阻关系等工艺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对生产车间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年10月,他走上一车间主任岗位。2014年8月起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2015年8月起任二车间主任。


    员工的好领导


    工作中,周诗华很注重员工的培养,他力求构建一个学习型团队。他常对员工说:“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所有的能力都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起来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上班时间,在车间办公室里很难见到周诗华的身影。他总是在生产现场,一会在这里了解设备运行状况,一会去那边查看在制产品质量过程管控情况。“掌握情况,换位思考、以心换心,才能深得员工的信赖”,他说。

    “他这人没架子,爽快,做事很认真”,车间员工这样评价他。“他还是大家谈心的好对象。我们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疙瘩,他会先从多方面了解原因,之后再跟我们谈话,与大家像朋友一样。正因为如此,在任一车间主任期间,周诗华把一车间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那样,使得员工安心、领导放心。自2009年以来,全车间新增技师7人、工程师2人、高级工20多人。车间先后获厂“先进集体”,省委“五好基层党组织”,省国资委系统“青年文明号”“先进团组织”,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创新的好帮手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工作,而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者。

    2009年以来,周诗华通过小改小革、QC、对标等手段,参与设计改进了原虹霓线烟梗二次回潮定量喂料系统,解决了烟梗流量不稳定的问题;组织实施加香、加料系统改进,彻底解决加香、加料工序精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稳定性;组织实施水洗梗料液自动回收系统,有效降低了梗料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等等。

    几年间,他共组织和参与完成2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总计为企业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其中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国优、4项省优、1项国家局二等奖、6项获公司奖励;组织专利申报32项;近几年来,他参与的《在线麻绳剔除装置的研发》《降低膨胀烟丝柴油消耗》《降低水洗梗梗料消耗》等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

    2012年12月,毕节卷烟厂就地技改新制丝线正式投产后,面对新环境、新工艺、新设备,如何保证卷烟产品内在质量呢?2013年,在周诗华的带领下,车间组织实施了《降低烘丝机出口叶丝水分标准偏差》《降低烟支端部落丝量》等课题,通过各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到结题的时候,车间烘丝机出口水分标准偏差从0.18降至0.10,卷烟焦油盒标值与实测值偏差达到0.3935,工艺执行率达到100%,设备保障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得到提高,烟丝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各项指标检验合格率100%。

    2015年8月,周诗华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期间,正逢工厂制丝线优化升级工作结束。他组织工艺质量管理科工艺员、计量员配合车间工艺员、中控人员等对制丝产能升级的工序进行“生产写实”。为了争分夺秒完成规定时间的写实任务,他带领进行一批又一批带料调试。那段日子他总是早班、中班、夜班一起上,和员工一起吃盒饭,“泡”在生产的第一线。

    丰富的工作指导经验、严谨而务实的工作作风……周诗华身上的这些闪光点都使得他像一个磁场,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魅力在吸引着他的整个团队。



  • 2020/12/04找寻“数字”秘密的人



    吴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部)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女人。光洁的额头,一头快要齐臀的乌黑的直发轻轻地拢在脑后,时常一袭纯棉的装束。时代的潮流似乎与她只是擦肩而过的不相干。从认识她,到走近她,她一直那样安静,不疾不徐。

    摘下很多层“圈圈”的镜架,戴上特制的高倍数隐形眼镜。先天性高度近视的邓亚莉每一次在察看了大量数据以后,都会换一下自己的“装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人会因为情绪变来变去,需要你去照顾,而数字不会,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在它该在的位置,等着你去找寻属于它们的规律!”大专学计算机、本科学数学的邓亚莉,说起在记者眼里算是比较枯燥的统计工作,她竟然带着些许文艺女孩的俏皮。

    每个月将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数据,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统计汇总,报给省信息委、统计局、国务院国资委等上级部门。这就是她周而复始的统计工作。1998年参加工作的邓亚莉,在2004年公司筹备之初便进入了综合计划部,在数字堆里一呆又是十余年。

    其实,统计工作并非真如她描述的那般简单。公司联合重组的2005年,下属各卷烟厂一直接受当地统计局的指导和管理,因此,各地统计局对各单位的数据有相应的要求、有自身特点,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成为规范全公司统计工作的“拦路虎”。邓亚莉清楚地记得那些年的艰难。

    公司成立的前几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综合计划部边摸索、边改进。通过指标口径培训,她和各单位统计人员坐在一起讨论,逐步达成了共识。每年年底,每个单位派出一名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台账等进行交叉检查,提出某一个数据的口径,就此完善。反复实操多年下来,现在各项数据基本形成一致的口径,许多做法走在了行业前列,同一项指标出现不同数据的现象已经不再发生。

    2007年,统计应用项目系统(1号工程的一次升级)的投入使用,推动了公司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随着行业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两打三扫”对产品从生产到出售的全过程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邓亚莉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物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深造,她的目标就是要更好适应行业的发展,找寻“数字”背后的秘密。

    国家局每天都要抽取一定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沿着单向的路径进行统计,几点几分几秒都有清晰的痕迹显示,某环节一旦出现差错,任何人都无法掩示和修改,严重时涉及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考核。天天与数据对话并没有让她觉得枯燥,但并不表示没有压力,只是她更习惯于自我调节一颗平常心。

    “在数据的世界,那些数字出错了,它们不会说话,全凭统计员的一份责任心。”她的口吻带着对数字的怜惜,让人为之感动。有一次,她发现某单位的煤耗1~9月是1500公斤,临近的一个月报来的1~10月的数据是1800公斤,晃一眼,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再仔细琢磨一下,却发现了人为的隐藏在背后的大问题。

    从事统计工作十年来,关于数字的秘密举不胜举,凭着细心和认真,她在一堆堆数字中及时发现问题,追究查实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态度得到了与她打交道的上下链的认可。一份信任比什么都可贵地激励着她的成长。

    “日报复杂程度不是很高,但对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高;月报在时间上相对会宽裕些,但比较复杂。基层各级统计员承载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虽然邓亚莉连续多年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表彰,但她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足挂齿的。

    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邓亚莉表现得十分知足:“与数字打一辈子交道,也不失为一桩浪漫的事!”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贵州中烟成立以来的十年间,在我们身边活跃许多和邓亚莉一样的人,他们甘愿扮演好一个个“小角色”,用执着、坚毅、隐忍书写着自己平凡的职业生涯。


  • 2020/11/10女职工的两个角色

    谭瑾琼周     刘   琳   (贵阳卷烟厂)

     

     

    她,在打叶车间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路默默地走来,在工厂的不断变革中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她,就是打叶车间综合组组长——汤敬。她不仅是厂级的优秀共产党员,还是先进女职工,更是贵州省十佳“慈母”的代表。

     

    同事眼中的“全能手”

     

    “汤敬,你安排一下……”

    “汤姐,你的电话……”

    “汤姐,这个月……”

    每当踏上打叶车间三楼的楼梯,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呼唤”声。别看她只是一个基层车间班组的小领导,她可是车间的“磨心”,管辖着车间综合组大大小小的事务。对内要“承上启下”,对外要“上传下达”,车间缺了她可不行,就连车间的领导也笑着说:“要是我哪天来上班没看到汤敬,我这一整天心里都不踏实。”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凸显了汤敬的重要性。

    ——“汤姐虽然是我们的领导,在工作上对我们非常严厉,但是私底下她却是我们心中的‘知心姐姐’,我们有任何事,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喜欢跟她聊一聊,她也会很热心的帮我们想办法,给我们提建议。”

    ——“汤姐很细心,能看出我们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她的‘火眼金睛’常常发挥作用,总是主动的关心我们,安慰我们,但并不会“八卦”我们,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温暖。”

    汤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公道正派,一丝不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大家都知道,综合管理是一项特别繁琐的工作,再加上车间综合组都是“娘子军”,难免会有一些斤斤计较,在工作的分配上,为做到“一碗水端平”,汤敬经常回家之后还在考虑谁做这个工作比较合适,该怎么分配工作才能够做到相对公平……同时,她要求组员不仅要做自己的工作,还需要会做组内其他人的工作,这样如果有人有事不在单位,也不至于耽误工作。

    另一方面,汤敬为适应不断变革的管理体制,不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落后,她一直不断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不仅学习管理知识,还加强对统计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她还积极参加科内组织的各种相关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优化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使自己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她常对大家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近几年,每到车间生产机模烟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汤敬总是率先加入到生产中,捡杂物、撕烟饼,不怕苦不怕累,干得不亦乐乎。看着她工作的那股劲,在场的人都觉得干劲十足。

     

    女儿心中的“慈母”

     

    汤敬不仅有干练的作风,古道热肠,生活中的她还是位称职的好妈妈。 她常说:为人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体验生命的乐趣和活力。

    她认为,无论是长辈还是父母亲,都要把对下一代的爱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把对子女的爱与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讲究方法、技巧。当然,严格要求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做孩子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多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

    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青春绽放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与人的相处上都会有一定的困惑,发生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处理。她的女儿,正处在这个年龄段。

    记得有一次,女儿周末回家告诉妈妈寝室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室友之间就是因为一个同学有优越感、说话比较直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语间伤害了另一个同学,同学也认为总是针对自己,争吵了起来。听到女儿的诉说,汤敬第一反应不是直接告诉女儿该怎么做,而是先听听女儿的意见,是怎么想的?女儿说:“我觉得这样不好,大家都是同学,无论来自哪里,个人相貌、家庭背景如何,能聚在一起学习就不容易,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不轻易伤害别人”。听到女儿的这番话她很欣慰,认为女儿长大了,有了判断能力。她告诉女儿,今后,尽量多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遇事一定要告知父母,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

    和女儿的学习成绩相比,汤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记得女儿高二分文理科,女儿选择理科,原就读的班级被解散重新分班,进入新班级。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女儿几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回家之后边哭边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太累。听到这话后,汤敬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在平复自己的心情之后,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先问清楚不想继续读书的原因。经过一番沟通,她立刻明白,女儿是因为自己的成绩落差太大,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不畅,导致压力很大,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知道了原因,就好“对症下药”了,她安慰了女儿,并尽量平复女儿的心情,待她平静之后,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高二是你的转折期,同学都不愿意被分到其他班,但是学校有考虑,进入新环境就要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同学友好相处,心态很重要,一定要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只能被自己打败,要主动的去学习、去问,和老师沟通、同学交流,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其次,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必须注重日常的积累;最后,妈妈希望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和同学互勉共进。”女儿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情绪逐渐平复,重新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示今后一定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在她的引导下,女儿重拾了信心,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我们是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出去散散心,或者大家各自安静一会儿,又或者大家一起吃点东西等等。这些冲突都是孩子成长阶段所需要的,我们可以持续保持关注,但让孩子来主导,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汤敬说道。

X